●●●
龙抬头
二月二
“
在这一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了开始播种的季节。这时,对于人们来说,最重要的便是“降雨”。因此,“龙抬头”也在民间的传说中,逐步演变成了“祭祀龙王、祈求降雨”的传统节日。
“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的流传,不仅代表着古代人民对于“丰收”的祈盼,也反映出了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古人的勤劳和智慧。而这种勤劳和智慧,也随着“龙抬头”习俗的流传而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凸显着中华农耕文化的先进魅力。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源
农历二月二,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龙抬头”,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同时,它又被称作“春耕节”,寓意着一年之春耕始于此。
在中国民间,关于“二月二”的传说有很多,比如:祭祀龙王、祭祀土地、祭祀伏羲御驾亲耕等等。
祭祀伏羲御驾亲耕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祭祀龙王
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祭祀土地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建国后此俗逐渐淡化。
星象学说
有天文学家指出,“龙抬头”很可能与古代的星象学有关。
在我国古代,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之说,代表了东南西北四个大方向和二十八个小方位。而在二月二这一天,“青龙”的龙角、龙喉、龙爪(即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氐)将会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恰似一条龙抬起头的形状,故而被称作“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不可不知的习俗
1
“二月二”就和“龙抬头”联系到一起了。描述元燕京风俗的《析津志》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2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3
民国时期,二月二的民俗有:“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4
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更多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