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池传錞尤溪县汤川乡民间故事选连载一编 [复制链接]

1#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77.html

荐读:池氏文化精粹辑要(.3.31)

荐读:池氏家族抗疫群英谱(.3续)池氏网推荐语:

池传錞宗贤,福建尤溪汤川香林人,已年逾八旬,曾任福建省委组织部组织处长;

他热爱池氏家族,与池家福等宗亲是福建最早一批探索池氏源流的宗贤。他不仅多方收集池氏及民间史料,且经过大量的池氏族谱对比考证后结集成书,自费出版《西平池氏鲤腾公族谱文萃》一书;同时,收集福建民间文化,整理并出版宣传。

从今日起,我们将不定期介绍其撰写出版的书籍文章。

两个版本的《西平池氏鲤腾公族谱文萃》

尤溪县汤川乡民间故事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年传錞先生自费出版第二本民间故事集,取材范围从汤川乡扩展到尤溪县:

《尤溪民间故事选(二)》(准印证号明)新出()内书第号)

年6月,传錞先生第三次结集出版民间故事选,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福建尤溪民间故事》

本书作者:池传錞

《池传錞:尤溪县汤川乡民间故事选》

连载一:编写说明及“汤川洋与飞来山”

作者:池传錞

作者:池氏文化名人:池传錞先生

说明

祖国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作为文明古国的宝贵遗产,有许许多多地方民间文化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整理。

在地处福建省腹地的尤溪县汤川乡的各村中,长期以来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大多生动有趣,深受乡民喜爱。农民朋友在农闲期间和茶余饭后,时常几个人聚在一起,讲起那些故事,兴趣盎然,颇感自豪。

可惜的是,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往往残缺不全,有的少了情节,有的只有片断,更没有人系统地加以整理,使之形成文字。

而且,现在能讲这些故事的多是一些中老年人,人数越来越少,将来会有失传的危险;由于缺乏了解,当地民间故事所述及的人文遗迹有些已遭破坏,有些遗迹还有可能逐渐消失。

为此,整理、保护这些民间传统文化显得十分紧迫。

笔者现在省城工作。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愿为家乡的传统文化做些微薄贡献。因而,从年下半年开始,利用工作之余,以自己青少年时代在家乡所听到传说的故事情节为基础开始编写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趁回乡之便.深入乡村访问农民朋友,与他们座谈,并查阅农民手中的部分《族谱》。

回福州后,又找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查对。这样,共收集了尤溪县汤川乡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十余篇,集为《尤溪县汤川乡民间故事选》一书出版。

故事选的内容多把故事情节和当时当地的历史联系起来,使读者阅后能对当地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恰恰也是编写者的本意。

各个故事的编排大体按故事所反映的时间先后为序;所用的地名均是当地农民常用的名称;人物姓名多数有据可查,只有极少数是虚构的。

其中,《民兵模范林旺高》和《革命活动纪事三则》来自正史。

故事中的神话传说和个别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虽属虚构,但由于在当地民间代代相传,其情节内容为农民们所熟悉,因而本书不便做大的改动,基本上保留了传说中的原味。

总之,本书对故事力图取其精华,弃去槽粕,从艺术上进行适当加工;文字尽量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编著者:池传錞

福建尤溪汤川乡:汤川洋与飞来山

唐代末年,中原一带战乱纷起,加之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广大人民已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

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知兄弟,罗集了那里的乡民,跟随王绪组织的多人的武装队伍南下,一起渡过长江,转战江西、广东,辗转进入闽南。

王潮取代王绪以后,率*打败了当地的地方势力,很快占领了福建大半,实现了他的地方割据。

王潮死后,其弟王审知继续治闽。王审知于唐末被朝廷授以福建观察使;到五代初,被梁帝朱全忠于开平三年(公元年)封为闽王。

跟随王氏兄弟入闽的部众多是河南光州人,故有“光人相保聚,南徒闽中……”之说(陆游)。

来到福建的这批人中,除光州人外,还有寿州人,后来他们都留居福建。

随之,又有大批移民徙闽。

一时间福建人口骤增,陆续经闽江流域向东向北扩散。

部分移民来到了尤溪县汤川洋地方。最早来汤川洋的有李姓,定居于前围。

随之来了方姓,定居于小林坑。

继之又有陈、蒋、*、吴、张、洪、谢、卓等八姓移入。

他们来到这里定居,开发了汤川洋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

汤川洋原名叫作洋面洋,它位于尤溪县的南部,地处海拔米的高山上,是高州溪、新岭溪、华兰溪、后亭溪等水系的发源地。

《尤溪县志》载:“汤川洋地平如掌,长约十里余”,“寻幽着履费支吾,复岭崇岗入眼无,坦履康庄何处得?汤川便是辋川图”。

这个“汤川平洋”是尤溪县“十八景”之一。

汤川洋北面有一座一字形的山峰,岩石显露,危耸陡峭。

它是汤川洋北面的天然屏障,人们称它为北山岩。

传说从前在北山岩西头的山脚下有一处天然的温泉,汤水一年四季不停地从地下涌上地面,不仅出汤量大,而且温度高、汤质好。

温泉出口处的水温几近沸水。

当地百姓为了充分利用汤泉,在那里开凿了前、后两个汤池。

后池处在泉眼地方,水温很高,人们取之用于杀猪、宰鸡鸭等用;汤水从后池流入前池后。

水温下降,但大致保持在人的体温上下,正适宜人们洗澡健身之用。

这汤水还有一定的治病作用,能治疗多种疾病,一些皮肤病如疥疮之类,连洗三次不药自愈,对伤寒感冒也有疗效。

还有,农民们每年在清明节前后要浸谷种,因山高天气寒冷种子发芽慢,可以用汤水浇灌催芽;妇女们则时常提着要洗的衣服,带上洗衣捅来到场池边洗涤……

温泉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少方便。当地人民对于这一大自然的赏赐倍加珍惜。因为那里有天然“汤泉”,后来人们便把洋面洋的地名改为汤川洋。

夏历三月初三是天上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每年都要在昆仑山上的瑶池(又称王母池)过生日。

这年的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庆祝生日,凡是天上下的各路神仙都在被邀请之列,上洞八仙当然也不例外。

李铁拐、吕洞宾两位大仙正云游海内外,接到王母娘娘的邀请,决定如期赴会。

到了临近蟠桃盛会之日,两位大仙风尘仆仆奔赴瑶池路过汤川洋,得知那里有“汤泉”,就慕名来到汤池边上。

当他们见到两池汤水清澈见底,热气弥漫,满心欢喜,又弯下身子用手试了试前池里的水温,不冷不热,舒适宜人。

吕洞宾说:“我们何不下去洗个痛快,也不枉此行!”李铁拐随声附和说:“洗去全身臭气,好上瑶池赴会。”

两位大仙趁着夜间无人,脱衣下水,在汤池里足足泡了半个时辰。他们洗完澡上来穿好衣服,觉得全身轻松,一心舒爽。

二仙正对这“宝汤”赞不绝口,突然有一股冷风从西边刮来。他们即随着风向西边举目望去,发现洋头的肥楼地方空了一个豁口;再转头向东边的洋尾看去,发现又是一个豁口,整个地势呈八字形,洋头、洋尾两头皆空。两位大仙感叹不己!

李铁拐说:“这样好的一片风水宝地,却被西面的一处缺口破坏了,真是美中不足。”

吕洞宾一向逞强好胜,当即向李铁拐夸下海口说:“这有何难,下次再来时,我一定把西面那个缺口堵起来,既可作为我们来这里洗汤泉的回报,又可造福于当地百姓。”说罢,他们带着遗憾,离开汤池赶往昆仑山赴蟠桃会去了。

吕洞宾虽然上了昆仑山,但心里老是惦记着他洗过的“宝汤”和他夸下的海口。

蟠桃会一散,便连夜独自一人再次来到汤川洋,先下汤池洗了个痛快的温水澡。

之后,他趁着天尚未亮,兴致勃勃地来到北边的南平县地方,看见胡比山大小适中,就施法术拔起胡比山飞上天空,然后驾云在后面赶着大山缓缓地往汤川洋方向飞去。

他想用移来的胡比山堵住汤川洋肥楼的那个缺口,作为汤川洋西边洋头的屏障。

不料,这天清晨有一个家住汤池附近的妇女起得早,天刚蒙蒙亮就提着一大篮衣服来到场池边洗涤。

正当她低头洗刷时,突然觉得头顶上的天空渐明而又复暗。

她抬头向空中望去,只见一座大山正在她的头顶上缓缓飞行,遮住了熹微的晨光,她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飞来山啦!飞来山啦!”(当地方言)

这时,吕洞宾正满怀信心地在天空驱赶着大山飞行,冷不防听到下面有人大声喊叫,心里一怔,松了劲,大山从天降落,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汤池上。

两口汤池连同那洗衣妇女均被压在山下,一瞬间变出了一座小山峰。

肥楼那儿的缺口没有堵成,汤泉从此也没有了,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吕洞宾眼看他搬来的大山掉落下去,也随之下了云端,站在北山岩的山顶上。

心愿不能实现,他心里十分懊悔,气得他嘴里迸出“哎”的一声,提起右脚往地上狠狠一跺。

突然间。在他跺脚的地方陷下一个深洞,一股清泉从洞中冒出,注满洞中。吕洞宾眼看自己无意中埋掉了山脚下的两口汤池,换来了山顶上的一口清池,却也松了一口气,总算对自己有个安慰吧!

后来,人们把落下来的山峰叫作“飞来山”。当地百姓认为,“飞来山”是仙人从别处搬来的,有灵气,风水好,都争相在那里选址盖房居住。

因为吕洞宾跺出的那口池在海拔千米的北山岩的山巅,故人们称它为“天池”;又因为它是仙人变出来的,故称它为“仙池”。

这口天池长约30米,宽约15米,其形呈鞋状;无论天大旱或是天大涝,池水不涸不溢,一年四季碧绿澄清。

人们到那里观赏,站在池边,可见到一池绿水深不可测,或以小石子投向池中试探深浅,但从来无人敢下去过。每年冬季,常有成群的野鸭到这里栖息,为汤川洋增添了一大景观。

(综合当地传说和陈亨福提供的部分材料整理)

特别鸣谢:池氏网总编阿池宗亲前期文字收录整理!

宗亲优购:“安吉白茶”中的优品——池庄茗茶欢迎选购:池氏优秀文创产品(精品):家用瓷器系列

赞赏

大力弘扬池氏正能量文化

精彩由您续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