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疥疮的药浴治疗附伤寒论第四十四条各家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www.bdfyy999.com/m/

疮疖是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外科中最常见的疾患。一般多发生于夏季,任何部位都可发生,而以头面、背及腋下为多见。其特征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

?药浴治疗/p>

方一

来源:《赵炳南医疗经验集》

配方:芫花、川椒各15克,*柏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加水2.5~3公斤,煮沸30分钟,用软毛巾蘸汤擦洗,擦洗后加热水浸浴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适用于多发性疮疖。屡用皆效。

宜忌:本方切忌内服及入目。

方二

来源:《赵炳南医疗经验集》

配方:马齿苋,蒲公英,如意草各克,白矾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加水2.5~3公斤,煮沸30分钟,用软毛巾蘸汤渴洗或洗后加热浸浴患处。

功效:清热解*、燥湿止痒。适用于多发性疖肿、脓疱疮。屡用皆效。

方三

来源:《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配方:野菊花、嫩苦参,千里光各15克。

用法:上药煎水取汁,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早、午、晚各1次。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燥湿消肿。适用于小儿满头痱疖。

方四

来源:《中医简易外治法》

配方:当归、乳香各30克。

用法:上药放入砂锅内,对入凉水毫升,煎沸去渣,趁热将药水装在带细眼的新喷壶内,不断淋洗患处,下接搪瓷盆。如果药水已凉,加热后倒入小喷壶内,再继续淋洗1遍。每日可淋洗2次,每剂药可用2天。

功效:主治由疮疖痈*引起的上下肢肿痛等症(未溃破者)。

方五

来源:《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配方:苍耳子、马齿苋、白矾各6克。

用法:上药加水毫升,煎沸20分钟,待冷后洗患处。每日5~1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解*。适用于疮疖。

?

《伤寒论》第四十四条桂枝汤各家解说

汤歌/p>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组成/p>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9g,甘草(炙)6g

功效/p>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服法/p>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加减: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禁忌: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均当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

《伤寒论》条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为逆者,为逆治之意,而明非正治也。欲解外者,欲治外证之义也。

?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此大法也。是以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是病在表而攻其里也,故日逆。本论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此之谓也。而欲解外,则桂枝成法,不可易矣。仲景于当汗之证,随示不可下之戒如此。

?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发微将两条条文附一起论述,另一条文如下:“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先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此二节申言外证未解,虽有阳明证不可下之之例。太阳伤寒,始病则在皮毛,既而血热与表寒战胜,热发汗出,便当痊可。其不愈者,则其病已在肌腠,桂枝汤其主方也。但病在肌腠,至于发热汗出,其病已近阳明,间有渴饮汗出而热不解者。设不明其病在肌腠,而以承气下之,则肌腠凝近之湿邪,既不能随下而尽,而中气一虚,反以牵掣其外出之路,故曰下之为逆。若夫先发汗不解,而见燥渴恶热之阳明证,于是本先汗后下之例,复用承气汤以下之。设外邪已解,直当一下而愈。无如病者尚见浮脉,浮脉在外,故伤寒则见浮紧,中风则见浮缓,所以别于里证也。今病者反见浮脉,故不当一下而愈。所以然者,以其人虽有阳明里证,风邪犹在肌腠,里热反为外邪所吸,虽用硝*,不得下行,故曰当先解外则愈。此正表解乃可攻里之旨,非谓必无里证,并非谓不可攻下也。不然,仲师但言解外即愈可矣。何必曰先解外乎。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表里同病,应先解外,治宜桂枝汤。

凡是表证未解,又见到大便不利的里证时,不能先攻下。如果先攻下了,就犯了治疗上的错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邪客于表,应当汗之而解;邪气结于里,应当下之而愈;表里同病,也应该先解表后攻里。如果先攻下了,就要伤里气,里气一受伤,在表的邪气就很容易乘虚内传,使病情复杂化。因此,表里同病时,一定要先解外,等表邪解决之后,如果里气仍实,才能攻下。这是伤寒六经证治的一条很重要的治疗原则。至于解表,应当考虑使用桂枝汤。因为这里说的是不大便,所以用麻*汤峻汗就容易伤津液,只能用桂枝汤滋阴以和阳,调荣而和卫才合适。

?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这条把“外证”特别提出来了。说本来是太阳病,如果外证没解,就是指桂枝汤证(没解)了,那是万不可下的。前面有一个“桂枝证,医反下之,所以利遂不止”,不有那么一节吗?这条是给桂枝汤作总结,把前后都说了。太阳病,桂枝汤证还存在,所以叫“外证未解”。凡是有这种情况,外证未解的情况,就不可吃泻药。“下之为逆”,如果要给吃泻药,这就是治疗的逆治,这是错误的。那么外证怎么治呢?那就宜桂枝汤,外证就指桂枝汤证说的。

?

(不居解伤寒)

?这条条文为表里同病,但治疗必须明白其先后顺序,有表证当先解表,再言其他。太阳有邪,内也有实邪,当先解表用桂枝汤,若先以下治里邪则为误治。

平时也注意到师父接诊时,经常会先问病人有没有感冒、流鼻涕、打喷嚏等。应源于此,有表先解表,这便是临床的思路。师父接诊时一句话,看似随意,其实含括的或许就是师父五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在里面,没有话是多余的。每一句话都得注意倾听。

成不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