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像一盘棋,在太阳、阳明都是明棋,下子相对容易;到了少阳,开始半明半暗,柴胡系的用药毕竟大半在太阳症候群中,至少有章可循;可是到了太阴篇,已经是暗棋了,处处透着玄机。在宋本的六经中,太阴篇最少,只有区区的八条,只有两个方剂,(桂林本多了一倍,十六条文),而伤寒经方少病机病因的阐述,多是病症的描述,而这病症牵扯的是病理,因而在太阴处下棋则需要背后强大的知识体系。
时方体系中注重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的学说,温病派在这方面比较突出,其内容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机理和病程演化机理三部分。而伤寒的经方的病理,在伤寒论中较少涉及,而把病理和方剂作为一门学问发展起来的是陈士铎,这是伤寒论在临床应用的的细化,可这个细化需要极强的功底。而对于太阴篇的细化,或者说临床的上深化认知,需要陈士铎这样的功力,可惜的是,对于太阴症候群历代都重视,历代都无从下手,也就造成了太阴证被忽视,可太阴是三阳证的幕后主宰,是三阴病的大门,这么重要的位置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还是忽略他。
诸家之说
太阴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停滞千年,可也在百年中焕发生机,出现诸家学说,在这篇中,我罗列一下诸家学说,未必都正确,可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了解太阴这个体系。
关于诸家学说中的脾,不是西医解剖的那个脾,比那个脾包含的更多,中医的脾是功能性的论述,在这里面包含了脾和胰脏的功能,也会有部分肠胃的功能,以及和其他脏腑产生相关联的病症。
1传统说
这个传统说,还是学院派的经方家总结的经验,就是融合内经解读,结合经络和脏腑来看太阴证。太阴有运化水谷精微和疏布水湿的功能,与胃互为表里。强调的是脾胃一体,共为后天之本。胃主纳,而脾司运,脾主湿而胃主燥,脾主升而胃喜降,这种认知也就用来解读伤寒的病症。
对于太阴的脾病,是比较笼统的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太阴自病,又是中阳不足,外面受到风寒,内伤生冷;另外一方就是其他病症造成太阴脾阳的损伤,比如太阳的误下,后者阳明的清下太过。
因为这种认知太笼统,加上宋本的条文太少,医家总结的经验就是采用温法,温中健脾,祛寒燥湿。因为以脾虚寒证来笼统的解读,也就导致临床应用上比较没有目的性。
2温病说
上面的传统说,其实算不得传统说,上面是伤寒经方总结的经验,就是李培生、刘渡舟、陈亦人、郝万山等为伤寒经方概括的,因此只能说是伤寒圈子中的认知,到了今天,这些书可能已经不是教材了,也没有人传授这种认知了。而在传统中医层面,出现最普及的认知,其实是温病的认知,也就是那句著名的总结,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这句总结其实不是内经的,是叶天士的学说,因为类似内经这种经典言论,后来就成为医家的开药的一种准则,至少在清朝这种认知是比较有开创性的,也贴合临床用药,可是到了今天,我不敢说是唯一的标准,只能说是一种参照,毕竟很多经方家都是按照这个认知加减用药。
这些理论和用药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伴随方剂的运用,影响了后世主流医家。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提出了脾病生湿(湿困脾土),也就是脾虚生湿,出现痰饮、泄泻、水肿、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等。对于胃证,也提出了因此,凡胃气虚弱,或胃阴不足,或肝肾阴亏者,皆不宜辛香温燥之品。
温病叶天士的认知,后来成了主流医家的标准,这些认知在伤寒经方世界中没有,可正是因为没有,很多人会为了方便,直接切换过来用,可这样的认知是不是符合伤寒经方的配伍,就是伤寒家要注意的问题。
3医宗金鉴说
医宗金鉴这个地方在这儿提一下,特别是前面一段文字,大家可以找各种资料,然后看看各种解读。其实读医书很有意思,你读纯伤寒经方家的东西,比如曹颖甫、陈逊斋的书,对于各种症状区分的非常清楚啊,比如湿流于胃则吐,湿停中脘则饮食不下,湿停大肠则下利;阳明有湿*,而太阴没有湿*;都是临床经验积累,见解明了,可一般人读书不明所以然,也就是错过了精彩。而医宗金鉴中的各种阐述,算是时方给经方的病因病机,未必准确,可是这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深化下去,就是去详细解读医宗金鉴中的学说,对于太阴脾有更深的认知。
医宗金鉴可以给我很多观念,比如气有余便是火,这个在伤寒论中没有,伤寒医家也不强调这种认知,可是譬诸水火,水盛则火灭,火盛则水耗,物盛从化,理固然也;比如五脏为阴,可是五脏都是温和的,不是寒的,因此用药上多用温法。同样医宗金鉴的学说深化了层次,也扩展了用药,这个新的方式贯穿在整部医宗金鉴中。
我虽然一直说医宗金鉴是时方化的伤寒论,可对于医理的思维深度是有的,因此怎么运用,怎么区分,怎么过窄门,医宗金鉴都是一场试炼。
4症状说
症状说,应该是纯粹伤寒经方家的,这里面的代表就是古方派。伤寒论中,太阴篇篇幅最少,而古方派重新整理之后,把更多的病症、方剂安排进来,比如甘草干姜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梗米汤、*土汤等。
其实不止古方派,在伤寒本草这一派上,其实也是这种认识,比如提出的补脾五物,人参、大枣、粳米、甘草、饴糖,还有温脾无过干姜,补脾无过饴糖、人参。就已经明显的把温补概念作为太阴脾的主要法则。
太阴脾是中焦脾寒,可是不是只有唯一脾寒,当然不是,任何脏腑都有寒热虚实的问题。虽然我们笼统的总结是阴证为重症,一般在脏,是实质性病变(阳证为功能性病变),可因脏发生问题,是同时有功能性问题,因此太阴病有寒湿,也有热湿,也有湿热交相攻击。
症状说不像温病和时方那么追求病机病因,但也是会根据临床症状划分,比如疥疮在四肢上多是太阴之湿气。对于症状说,桂林本其实做了扩展,同时我们可以加上皇汉医学的整理,这是比较系统的伤寒经方认知方式。
5膏油说
以膏油来解读太阴,是从唐容川开始,而后追随唐容川的医家喜欢这个学说。按理说,对于脏腑理论的研读,在夏商王朝的时候,就应该有膏油学说,可我们极少见到这种论述,从先秦的命名中可以见到他们有膏油这种概念。
为什么说这种概念在夏商就清晰?我们脏腑研究,是两条路走的,一条路是上层巫的体系,之前说过,他们有奴隶,有战俘,因此对于脏腑的研究我们可以猜测的到;而另外一套体系就是民间的体系,他们以家畜为参照,那么对于太阴这个功能,或者膏油说,就类似我们所说的五花肉,脾主少腹,因而少腹上的膏油最好的类比就五花肉体系。
膏油学说,和今天我们的营养学还是比较类似,就是我们气虚的时候,或者不运动的时候,就是吃素食,身体也会形成大量的中性脂肪,这些脂肪堆积的腹部,形成三高体质。膏油学说就饮食入胃,通过脏腑的运化,化成脂肪质,附在三焦、淋巴油膜上备用消耗,随着气血的运行,脂膏遍布全身,供养身体,也就是就是中医说的脾属于土,像大地一样供养万物。
膏油是不断流动的,我们在处理五花肉的时候,用凉水浸泡就出现油脂,类似这样的认知,膏油是容易寒凝的,当然在机体内,寒凝的时候,一般先产生的是郁热,因此对于少阴的认知上,有热化现象,也有寒凝结果,因此会用泄热的大*和芍药(大*用在阴络热结,芍药用在阳络热滞);遇到寒凝会以四逆辈、理中温寒;在过程中会用到茯苓、白术泄湿(五苓散、真武汤、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不在太阴寒,是阳明太阴的*用茵陈、栀子、*柏。
膏油说听上去很冷门,可是以现在营养学来看,其实符合当下现代医学的认知,也是一种可以不断尝试探索的路,对于各种方剂的应用,我们在这个学说深化下去,那么用药就更有目的。
6病菌抗原蛋白说
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的开创者,坚持膏油说的,是中医为体,而把西医的认知拿来解读太阴。可时代总是发展的,在前面我讲少阳汇总篇的时候,已经介绍了八九十年代新的认知,就是病菌学说,病菌学说能更系统的解读的少阳免疫力的斗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往来寒热,这就是免疫力和病菌之间此消彼长的战斗,当然了,在少阳还是以免疫力占据主动。
在太阴中,我们己经见不到病菌、病*,就是病*和病菌已经被杀死,可有没有彻底的杀死,当然没有了,因为被杀死的病菌留下大量带有抗原性的细菌蛋白,这些蛋白可以破坏身体的免疫力,他们的杀伤力更强,就是因为虽然没有了病菌,可是这些蛋白带有抗原,并且他们的组织结构和身体组织中的抗原相似或者相同,这些蛋白极其容易附着在组织器官上,这样就导致器官产生炎症。对于炎症,在太阳和阳明过程中最好处理,可是到了太阴产生的炎症,就会反复,这个我们看到很多肠胃炎患者就知道了。
对于太阴产生的抗原认知深度,也反映了中医用药的深度,这个点是大部分人忽视的地方,大部分书籍都是停留在清热消炎上,可那是阳明太阳的认知。到了太阴,很多问题已经变得复杂化,也变得不容易被发现。为什么不容被发现,这就是我们还以传统中医的脉象来认知,然后开药的时候力道不够,其实遇到久病的人,这种现象都存在,可是他们医家和病人都以为是小事情。可太阴症候群出现的炎症容易被当成慢性病忽视,随着时机的错过,就出现损伤、坏死、硬化等物质性病变症状。为什么会到最后一直拖动出现物质性病变?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的代偿功能保护了我们,也拖延了症状的医治。
代偿作用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代偿功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护了我们,另外一方面也导致情况不可逆,通过加强某一器官或组织的功能以适应或补偿生理,或病理情况下需要的一种生理现象,因此当器官受到损伤不足的时候,其他组织和器官就会产生代偿,执行代偿功能的组织或者器官不仅功能加强,并伴有体积增大。可是细菌蛋白的抗原会接着破坏代偿功能,代偿功能不足的时候,就会造成脾功能出现问题,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来太阴的症候群。正是因为一系列过程造成脾功能不足,到了脾的症候群的时候,多是用温通的方法,也就是我们说的脏证多寒。
其实,中西医的认知冲突就从太阴开始,在这儿我们可以说伤寒经方的认知很伟大,可是具体的操作总有时代的局限性。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中医和西医采用的方法不同,伤寒经方七八成的方剂,或者说论述的重点在太阳和阳明。为什么在阳明,因为我们不希望病*进入到三阴,到了三阴就产生代偿,造成器官的病变,比如西医认可手术摘除一个肾后,另外一个肾发挥更强大的代偿功能,这在中医中是不认可。伤寒经方强调的是先机,因此感冒了不希望借助自愈,而是借助中药提高免疫力,让病*在表的时候就消失。可西方社会不存在中医这样认知,很多国家感冒了就是量体温、喝水、休息,然后等着自愈,这也导致西方的大多病症进入三阴,他们的体质在不断适应各种病*,出现各种物质性病变,然后研究方向也以物质性病变为主,他们开发的喵喵、还有各种手术,都是努力做到和各种细菌遗留的抗原蛋白共存。如果以体质来看,他们饮食、作息、医学会出现我们看到的太阴、少阴、厥阴病症,最简单的就是出现太阴证的大肚子,之后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当然了,随着地球村的发展,世界是平的,传统中医被蚕食,我们作息、医学都已经细化,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西医方式,我们已经很少用中医思考了。
7古说
古说这个,其实不属于伤寒的范畴,不过对于扩展认知很重要,古书这个其实就是玄隐遗密的内容,在这儿提出玄隐遗密,就是我们太阴不只是脾,他还有个少腹,因此腹部的这些脏腑和脾功能有些密切的关系。病症进入三阴就变得复杂,可我们的认知还是比较单一,就想着一击必中。
在玄隐遗密中六墟这个系统,也就是肠膋这个认知。(六墟者:極虚之處也。曰胰(人肉土),脾主之,通乎二膓,昇化水谷也。)这样的认知和我们今天知道病症不冲突,我们见到脾肾两虚,同时肠胃有问题的人,而问题的症结集中在少腹,可是引发了诸多并发症。
玄隐遗密中有很很多方式可以让我们认知病症,并且还有一些相术,通过望诊来确定一个人的病症;
是以知脾病則肌肉壅腫,瘀之所病耳;不及則肌理尖削,食多榮少也。故脾之敗也,其病消水癉渴。脾不消水,故口渴而尿頻多。此何生也,因其味太過,大食腥葷,膩之傷土而器不用,故水泛也。
見色*理小者,脾小。色*麤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髙。唇下緃者,脾下。唇堅者,脾彊。唇大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正。唇偏舉者,脾偏傾。
小结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寒,或者说只要对比,我们才知道哪个更好,对于伤寒经方,我是觉得大家要扩展开来。我现在论述伤寒,其他的认知会越来越多,并不是说伤寒不好,伤寒经方的核心还是晚清民国的伤寒医家,可是后世的医家学说我们还是要了解。
当然对于当下很多人能读懂的书就是儒家的时方化伤寒论,这个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有时候也挺无奈,就是无力建立起来对接系统。一方面是很多解读不实用,另外一方面缺乏包容性,就是我们一定认为只有一个唯一方法,加上自己认知,时方化的伤寒成了为了标准。可我希望就是有更多时间,大家可以读到好书,也能认知各种不同视野的解析。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一)总论和自序(桂林本伤寒杂病论杂谈)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二)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三)格伤寒例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四)开局寻路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五)三三物语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六)青龙物语(麻*汤)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七)青龙物语(青龙汤)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八)泻心汤与心灵疗愈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九)结胸证物语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脏结癌症肿瘤物语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一)脏结肿瘤积聚癌症物语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二)脏结肿瘤癌症方外语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三)太阳病物语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四)太阳病补遗(散剂)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五)太阳病补遗(温与疫)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六)阳明证开篇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七)承气系列(阳明证)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八)下利简言(拉肚子)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九)胸邪胸满胸痹去芍药、心慌、心悸以及灸法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二十)白虎汤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二十一)经方中的三焦温热(阳明篇)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二十二)肠神经与疝气(阳明篇)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二十三)阳明篇要义小结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二十四)柴胡系(少阳开篇)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二十五)小柴胡汤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二十六)柴胡桂枝干姜汤(混沌大法)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二十七)柴龍牡湯(逃药王)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二十八)少阳汇总
无学斋
这是一种鼓励和期许,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