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不凋草三蔓草)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山谷、溪边、山地树林下或栽培。喜温和湿润气候,耐旱,不耐霜冻,忌积水,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酸性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味辛、甘,性微温。归肾经。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临床用名有巴戟天、盐巴戟天。
《神农本草经》:巴戟天,味辛微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生山谷。
《名医》曰:生巴郡及下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名医别录》:味甘,无*。主治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药性论》:使。能治男子夜梦*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病人虚损,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味苦,安五藏,定心气,除一切风,治邪气,疗水肿。
《开宝本草》:味辛、甘,微温,无*。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本草衍义》:巴戟天本有心,干缩时偶自落,或可以抽摘,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子也。今人欲要中间紫色,则多伪,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外坚难染,故先从中间紫色。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不用米,大*一两,剉、炒,同为末,熟蜜为丸,温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本草蒙筌》:草部
滁州巴戟天、归州巴戟天,味辛、甘,气微温。无*。江淮虽有,巴蜀独优。多生深谷茂林,叶浓凌冬不瘁。故俗名二蔓草,又名不凋草也。凡入药剂,采根阴干。宿根色青,嫩根色白。用之功相若,但选肉浓连珠。根原有心,干缩自落。人或抽摘,中亦空虚,非自有小孔耳。(未去尽者,亦宜抽之。)即今方家,惟以中间紫色者为良。(据蜀人云∶都无紫色,咸系染成。)或用黑豆,煮汁沃之。(亦或同煮过。)紫虽做成,气味殊失。或又采山根,染紫假充,(蜀中一种山根,形亦相类,但色白,用醋煮之乃紫,多采充卖,莫能辨认。)俱不可不细察也。(击破视之,其中紫而鲜洁者为真,真者中虽紫,又有微白掺如粉色,理小暗也。)制须酒浸,过宿曝干。恶丹参雷丸,宜覆盆为使。禁梦遗精滑,补虚损劳伤。治头面游风,及大风浸淫血癞;主阳痿不起,并小腹牵引绞疼。安五脏健骨强筋,安心气利水消肿。益精增志,惟利男人。
《本草纲目》:(《本经》上品)
不凋草(《日华》)、三蔓草。
时珍曰:名义殊不可晓。
《别录》曰: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亦用建平、宜都者,根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恭曰:其苗俗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以连珠多肉厚者为胜。
大明曰:紫色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坚硬难捣。
宗奭曰:巴戟天本有心,干缩时偶自落,或抽去,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也。今人欲要中间紫色,则多伪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
颂曰: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但不及蜀川者佳。多生竹林内。内地生者,叶似麦门冬而厚大,至秋结实。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蜀人云:都无紫色者。采时或用黑豆同煮,欲其色紫,殊失气味,尤宜辨之。又有一种山葎根,正似巴戟,但色白。土人采得,以醋水煮之,乃以杂巴戟,莫能辨也。但击破视之,中紫而鲜洁者,伪也;其中虽紫,又有微白,糁有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真巴戟嫩时亦白,干时亦煮治使紫,力劣弱耳。
根
斅曰: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再酒浸一伏时,漉出,同菊花熬焦*,去菊花,以布拭干用。
时珍曰:今法:惟以酒浸一宿,锉焙入药。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也。
辛、甘,微温,无*。大明曰:苦。
之才曰: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朝生。
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本经》)。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补五劳,益精,利男子(《别录》)。治男子夜梦*交精泄,强阴下气,治风癞(甄权)。治一切风,疗水胀(《日华》)。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时珍,出《仙经》)。
好古曰:巴戟天,肾经血分药也。
权曰:病人虚损,加而用之。
宗奭曰: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去米不用),大*一两(锉,炒)。同为末,熟蜜丸。温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巴棘《别录》曰:味苦,有*。主恶疥疮出虫。生高地,叶白有刺,根连数十枚。一名女木。
《本草经疏》:巴戟天禀土德真阳之精气,兼得天之阳和,阳主发散,散则横行,是当木之令而兼金之用也,故其味辛。《别录》益以以甘,而《本经》又曰微温无*,宜其然也。其主大风邪气,及头面游风者,风为阳邪,势多走上,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巴戟天性能补助元阳而兼散邪,况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此所以愈大风邪气也。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者,是脾肾二经得所养而诸虚自愈矣。其能疗少腹及阴中引痛,下气并补五劳,益精利男子者,五脏之劳肾为之主,下气则火降,火降则水升,阴阳互宅,精神内守,故主肾气滋长,元阳益盛,诸虚为病者不求其退而退矣。
简误:巴戟天性温属阳,故凡病相火炽盛,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烦躁口渴,大便燥闭,法咸忌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巴戟天,味辛甘,性微温,无*,入脾、肾二经。主助肾添精,除一切风及邪气。酒浸用。覆盆为使,恶雷丸、丹参。
按:巴戟之温,本专补肾,而肺乃肾之母也,且其味辛,故兼入之以疗风。凡命门火旺以致泄精者,忌之。
雷公云: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酒浸一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用。
《本草乘雅半偈》:(本经上品)
辛甘,微温,无*。
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曰∶出蜀中,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不若蜀中者佳,多生山林内。叶似茗,经冬不枯;又似麦门冬叶而浓大,秋深结实。根如连珠,宿根青色,嫩根紫白,以连珠多肉者为胜。土人采根,同黑豆煮紫,殊失气味。一种山根极相似,但色白。土人以醋煮之,杂巴戟内,莫能识别。但击破之,紫而鲜洁者伪也,紫而青白,兼糁粉色,其理小暗者真也。
修先人云∶草木至冬,莫不随天地气化而藏,独此不凋,与天相戟,当为冬肾之生物也。其精志与骨,咸肾所司,欲其生发者,仗此大有所裨。
曰∶深秋结实,经冬不凋,反地之阳杀阴藏,得天之阳生阴长,可判属肝。而以戟、以辛,又可判属肺矣。诚肺肝秉制为用之用药也。故主天有八风,不从乡来者之外所因。与经有五风,触五藏之内所因,或肝失用而阴痿不起;或形失生而筋骨不强;或志从阴藏而颓;或气从阳杀而损,靡不因风入中虚,戟以击之。雷公法秉制之宜,阅杞菊生成,斯义自见。(不曰巴戟地,而曰巴戟天,虽似弄巧,实出至理。如是乃可合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御五位,触五藏也。)
《药性解》:巴戟天,味辛甘,性微温,无*,入肺、肾二经。主助肾添精,除一切风及邪气。覆盆为使,恶雷丸、丹参。按:巴戟之温,本专补肾,而肺乃肾之母也,且其味辛,故兼入之以疗风。凡命门火旺以致泄精者忌之。
《景岳全书》:味甘微温,阴中阳也。虽曰足少阴肾经之药,然亦能养心神,安五脏,补五劳,益志气,助精强阴。治阴痿不起,腰膝疼痛,及夜梦*交,遗精尿浊,小腹阴中相引疼痛等证。
《本草易读》:去心,酒浸焙用。盆子为使,恶雷丸、丹参。
辛,甘,微温,无*。入足少阴肾。诸风悉疗,五劳并补。强筋骨而起阳痿,除疝气而止精生蜀川及下邳山谷。二八月采。今建平、宜都、江淮、河东亦有之,但不及蜀川者佳。今方家多以紫色者为佳。蜀人云∶并无紫色者,采时或用黑豆同煮,欲其色紫,殊失气味,尤宜辨之。又有一种山根,正似巴戟而色白。土人采得,以醋煮之,乃以杂巴戟,莫能辨也。但击破视之,中紫而鲜洁者伪也;中虽紫又有微白,糁有粉色,而理少暗者真也。
《本草崇原》:气味辛甘,微温,无*。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巴戟天一名不凋草,始出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然不及川蜀者佳。叶似茗,经冬不凋,根如连珠,白紫色,以连珠多,肉厚者为胜。)巴戟生于巴蜀,气味辛甘,禀太阴金土之气化。其性微温,经冬不凋,又禀太阳标阳之气化。主治大风邪气者,得太阴之金气,金能制风也。治阴痿不起,强筋骨者,得太阳之标阳,阳能益阴也。安五脏,补中者,得太阴之土气,土气盛,则安五脏而补中。增志者,肾藏志而属水,太阳天气,下连于水也。益气者,肺主气而属金,太阴天气,外合于肺也。
《本草新编》:巴戟天,味甘、温,无*。入心、肾二经。补虚损劳伤,壮阳道,止小腹牵痛,健骨强筋,定心气,益精增志,能止梦遗,此臣药,男妇俱有益,不只利男人也。世人谓其能使痿阳重起,故云只利男子。不知阳事之痿者,由于命门火衷,妇人命门与男子相同,安在不可同补乎。(巴戟天男女受益,论是。)夫命门火衰,则脾胃寒虚,即不能大进饮食。用附子、肉桂,以温命门,未免过于太热,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温,补其火,而又不烁其水之为妙耶。
或问巴戟天近人罕用,止用之于丸散之中,不识亦可用于汤剂中耶?曰:巴戟天,正汤剂之妙药,无如近人不识也。巴戟天,温而不热,健脾开胃,既益元阳,复填阴水,真接续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远功。夫巴戟天虽入心、肾,而不入脾、胃,然入心,则必生脾胃之气,故脾胃受其益。汤剂用之,其效易速,必开胃气,多能加餐,及至多餐,而脾乃善消。又因肾气之补,薰蒸脾胃之气也,谁谓巴戟天不宜入于汤剂哉。
巴戟天温补命门,又大补肾水,实资生之妙药。单用一味为丸,更能补精种子,世人未知也。
或疑巴戟天入汤剂最妙,何以前人未见用之?曰:前人多用,子未知之耳。夫巴戟天,补水火之不足,益心肾之有余,实补药之翘楚也。用之补气之中,可以健脾以开胃气;用之补血之中,可以润肝以养肺阴。古人不特用之,且重用之。自*柏、知母之论兴,遂置巴戟天于无用之地。嗟乎!人生于火,而不生于寒,如巴戟天之药,又乌可不亟为表扬哉!
《本草备要》:补肾,祛风。甘、辛,微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根如连珠。击破中紫而鲜洁者伪也。中虽紫,微有白糁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蜀产佳(山葎根似巴戟,但色白,人或醋煮以乱之)。去心,酒浸焙用。复盆子为使。恶丹参。
《本经逢原》:巴戟天严冬不凋,肾经血分及冲脉药也,故守真地*饮子用之,即《本经》治大风邪气之谓。以其性补元阳而兼散邪,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是以可愈大风邪气也。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者,脾胃二经得所养,而诸虚自瘥矣。又治脚气,补血海,病人虚寒加用之。有人嗜酒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去米,大*一两炒为末,熟蜜丸,温水下七十丸,仍禁酒遂愈。惟阴虚相火炽盛者禁用。
《本草经解》:巴戟天气微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阳明燥金胃经。气味俱升,阳也。风气通肝,巴戟入肝,辛甘发散,主大风邪气,散而泻之也。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痿而不起,则肝已全无鼓动之阳矣,巴戟气温益阳,所以主之。盖巴戟治阳虚之痿;淫羊藿治阴虚之痿也。肝主筋,肾主骨,辛温益肝肾,故能强筋骨也。胃者五脏之原,十二经之长,辛甘入胃,温助胃阳,则五脏皆安也。胃为中央土,土温则中自补也。肾通气而藏志,巴戟气温益肝,肝者敢也,肝气不馁,则不耗肾,而志气增益也。
《本草从新》:补肾祛风。
甘辛微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散风湿。治风气香港脚水肿。阴虚而相火炽真也。蜀产佳。(山根似巴戟、但色白、人或醋煮以乱之。)去心。酒浸焙用。覆盆子为使。恶丹参。
《得配本草》: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朝生。辛、甘,温。入足少阴经血分。助阳起阴。治一切风湿水肿,少腹引阴冷痛,夜寐梦交精泄。得纯阴药,有既济之功。君大*,治饮酒脚气。滚水浸去心。助阳,杞子煎汁浸蒸。去风湿,好酒拌炒。摄精,金樱子汁拌炒。理肾气,菊花同煮。火旺泄精,阴水虚乏,小便不利,口舌干燥,四者禁用。巴戟、锁阳,暖肾经之寒。熟地、杞子,制肾脏之热。肾脏虚多热,肾经虚多寒,经脏不同,水火判别,毋得误用。
《本草求真》:[批]温补肾阴,兼祛风湿。
巴戟天专入肾。辛甘微温。据书称为补肾要剂,能治五痨七伤,强阴益精,以其体润故耳。好古曰:巴戟肾经血分药也。权曰:病人虚损,加而用之。然气味辛温,又能祛风除湿,故凡腰膝疼痛,风气脚气水肿等症,服之更为有益。宗奭曰: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专米不用,大*一两,剉炒,同为末,熟蜜丸,温水服,仍禁酒愈。观守真地*饮子用此以治风邪,义实基此,未可专作补阴论也。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甘、微温,无*。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酒焙)
陈修园曰:巴戟天气微温,禀天春升之木气而入足厥阴肝,味辛甘无*,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阳明燥金胃。虽气味有木土之分,而其用则统归于温肝之内。佛经以风轮主持大地,即是此义。《本经》以“主大风”三字提纲两见:一见于巴戟天,一见于防风,阴阳造化之机,一言逗出。《金匮》云: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防风主除风之害,巴戟天主得风之益,不得滑口读去。盖人居大块之中,乘气以行,鼻息呼吸,不能顷刻去风。风即是气,风气通于肝,和风生人,疾风杀人。其主大风者,谓其能化疾风为和风也,邪气者,五行正气不得风而失其和,木无风则无以遂其条达之情,火无风则无以遂炎上之性,金无风则无以成其坚劲之体,水无风则潮不上,土无风则植不蕃,一得巴戟天之用,则到处皆春而邪气去矣,邪气去而五脏安,自不待言也,况肝之为言敢也,肝阳之气,行于宗筋而阴痿起,行于肾脏,肾存志而志增,肾主骨而骨强,行于脾脏,则震坤合德,土木不害而中可补。“益气”二字,又总结通章之义,气即风也,逐而散之,风散则为气散,生而亦死,益而和之,气和即为风和,死可回生。非明于生杀消长之道者,不可以语此也。
叶天士云:淫羊藿治阴虚阴痿,巴戟天治阳虚阴痿。
《本草便读》:能入肾肝血分。起痿强阳。质属甘苦辛温。益阴固下。疝瘕香港脚。借以温通。痹湿风寒。资其宣导。(巴戟天其根状如牡丹。而结细过之。外赤内黑。去心用。专治肝肾阳虚。补而不滞。宣而不燥。故凡一切风寒湿痹于下焦腰膝诸证。皆可治之。其气味甘温之中。略兼辛苦。色紫质重。其功可想。观巴戟之用。为下焦肝肾血分之药。能补阴中之阳。若阴中真水不足而相火旺者不宜用。以其味兼辛苦气温。非纯静之药耳。)
《本草撮要》:味辛。入足少阴经。功专温补元阳。得纯阴药有既济之功。并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去心酒浸焙用。覆盆子为使。恶丹参。
《本草害利》:
〔害〕与淫羊藿同。凡病相火炽盛,思欲不得,溺赤口苦,目昏目痛,烦躁口渴,大便燥闭,法咸忌之。
〔利〕甘温,入肾。安五脏以益精,强筋骨而起阴。
〔修治〕二八月采根,打去心阴干,以连珠多肉厚者为胜。用酒浸一宿,锉焙入药。
《本草分经》:甘、辛,微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散风湿。
《本草择要纲目》:(以连珠多肉浓者为胜。用枸杞子煎汤浸一宿。漉出。再酒浸一伏时。漉出。同菊花熬煎*。去菊花。以布拭干用。)
辛甘微温无*。
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乃肾经血分药也。
《玉楸药解》:味辛、甘,微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强筋健骨,秘精壮阳。巴戟天温补精血,滋益宗筋,治阳痿精滑,*交梦遗。驱逐脉风,消除痂癞。去梗,酒浸,蒸晒。
《饮片新参》:
形色:色灰黑,中有圈心,质濡软。
性味:甘温润。
功能:补脾肾血气,强筋骨,治阴痿虚痹。
分量:一钱半至三钱。
用法:生用,或炒用。
禁忌:阴虚火盛者忌用。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今亦用建平、宜都者,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中药大辞典》
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冬、春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至6~7成干,用木糙轻轻捶扁,晒干;或先蒸过,晒至半干后,捶扁,晒干。
野生于山谷、溪边或山林下,亦有栽培。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雷公炮炙论》雷公云: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却,用酒浸一伏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去菊花,用布拭令干用。
《玉楸药解》*元御去梗,酒浸,蒸晒。
《中药大辞典》巴戟天:拣去杂质,用热水泡透后,趁热抽去木心,切段,晒干。炙巴戟:取甘草,捣碎,置锅内加水煎汤,捞去甘草渣,加入拣净的巴戟天,煮至松软能抽出木心时(此时余汤不宜多),取出,趁热抽去木心,晒干。(每巴戟天斤,用甘草6斤4两)盐巴戟:取拣净的巴戟天,用盐水拌匀,入笼蒸透,抽去木心,晒干。(每巴戟天斤,用盐2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1.巴戟天口服液能抑制幼年小鼠胸腺萎缩,升高其中白细胞数,并能增加甲状腺功能低下小鼠的耗氧量,使其M受体活性恢复正常。
2.巴戟天提取物具有增加血中皮质酮含量的作用,还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3.巴戟天对阳虚患者有雄激素样作用。
4.巴戟天乙醇浸液在试管内对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液体外对乙肝病*有抑制作用。
(整理/陈蕊)
(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